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不一样的水资源
平均每开采1吨煤炭就会产生约2.1吨矿井水,全国每年约产生矿井水70亿吨。作为非常规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井水的流失、污染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化解“煤-水”资源矛盾,摘掉煤炭“高耗水”、“高污染”帽子?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作为我国专门研究矿井水的专业机构,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
谱好煤-水资源“协奏曲”科技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9个分布在黄河流域,“煤-水”资源矛盾由来已久。
西安研究院综合自身专业优势,依托六十余年煤炭地质保障技术积淀,建成全国首个聚焦黄河流域矿井水与生态问题的省部级研究平台(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黄河流域中段矿区(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出一整套矿井水“治保用储”一体化技术,通过工程手段实施含水层源头截水、控水,减少矿井水产生量;全场景全时域预测监测矿井水径流过程,掌控矿井水水质和水量情况;井-地联合梯级处理工艺净化矿井水,降低矿井水污染程度;分质分用户调配矿井水,提高矿井水利用效率;无害化封存处置矿井尾水,避免矿区水环境污染,蕞终通过智能化控制平台,实现矿井水循环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达到矿井水“零排放”目标,给出破解矿井水治理、保护与利用的难题的解决方案。在多个矿区与煤炭企业一道,探索出了一条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可靠路径。
变“水害”为“水利” 大力推进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根据不同水质特点和资源化利用需求,西安研究院开展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矿井水处理服务,贯通可行性研究、设计、环评等技术咨询与工程总承包、设施运维等各环节,实现了矿井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高效性、一致性、协调性、全面性。采用混凝沉淀、过滤、除硬、超滤、反渗透、蒸发结晶等工艺耦合,并在基础原理上进行二次开发,集成数字化管控系统,为矿井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高效的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矿井水不再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处理和再利用的水资源。
作为驻陕央企,西安研究院主动为驻地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环保工程建设、设施运维及技术服务,立足服务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将治污减排、综合利用、节水节能、高效运行的核心目标贯彻项目始终。近年来承担20余个大型煤矿矿井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EPC总承包项目,解决制约煤矿生产的水污染问题,建设项目累计处理废水约10000万立方米每年,减排矿井水中悬浮物约6-12万吨每年,同时削减其中的化学需氧量、矿化度等,处理后的矿井水用于工农业生产、生态补给等,节约大量新鲜用水。
持续探索和完善EPC+O的承包模式,有效缩短从建设、调试到正式投用生产所用的时间,实现高效、高质、高水平的管理,为煤炭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运维服务,运维业务开展以来已处理工业废水约1000万立方米,处理后的废水作为化工企业生产用水得以再利用。
为了解决工矿企业、旅游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高速服务区、野外施工区、农村污水处理等小规模、地域分散管理不便的难题,开发了智能MBR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基于工业互联网+产品服务化的思想对传统设备升级和智能化改造。采用区域性的运维团队代替分撒至各处的运维人员,同时借助数据平台,充分提高运维可靠性,保证水处理设施运维质量,降低管理难度,为污水处理和再利用不懈努力。(王晓东 汪凡)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头部次出舱活动。
自然资源部:2021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今天是“世界工程日” 全球举办庆祝活动
工信部: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
科学家揭示疟疾媒介按蚊婚飞和求偶的奥秘
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
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领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要更多地解决0到1的问题
北京怀柔科学城:“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开幕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底在海口举办
捕捉宇宙“烟火”,他用7年见证“奇迹”发生
我在北京做科普 从科研到科普,是孤独旅程中的“兴之所至”
我在北京做科普 每增加一个公式就少一半读者,他把“高冷”的科学拉下“神坛”
我在北京做科普 怎么让有意义的科普有意思?这位馆长有话说
康复科普|8个动作!做好腰椎康复
【向“新”而行】张伯礼院士: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
商用车的智能化发展,提升了商用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在长途驾驶等多种场景下具有实用意义。
2024-05-30 07:52
研究团队进行了4个实验,让300多名参与者聆听一系列合成音乐和语言类的音频,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调幅和规律。
2024-05-30 07:50
研究团队分析了富含有益化学物质的橙皮提取物,研究其减少TMAO和三甲胺(TMA)产生的潜力。
2024-05-30 07:4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少华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动手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类的兴趣不大、手动不勤。
2024-05-30 07:47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2024-05-30 07:45
保护萤火虫,不只为了被点亮的夜空
萤火虫成虫通过发光吸引配偶。对幼虫来说,发光不仅可以用来引诱小虫、寻找食物,还可以吓唬那些想要吃掉自己的天敌。
2024-05-30 07:44
新型制冷机可高效实现“极寒”温度
由于量子比特非常敏感,需要将它们尽可能地与环境干扰隔离,因此新型制冷机也有助加快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
2024-05-29 09:22
AI能有效识别绝大多数癌症扩散患者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利用其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以检测手臂下的淋巴结中是否存在乳腺癌细胞。
2024-05-29 09:22
ARC技术:守护“油瓶子”安全
花生属于豆科作物,能够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养分——氨。
2024-05-29 09:22
此项成果将有力推动高品质血橙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工作,并为后续血橙特异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提供核心素材。
2024-05-29 09:21
蕞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续扩张趋势
我国科研人员蕞新研究表明,过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预估至21世纪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补给,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将扩张约50%(增加约2万平方公里),水位上升约10米,水量增加约652千兆吨,水量增量是过去50年的4倍。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完成,相关论文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2024-05-29 04:55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之父的筑梦人生
前不久,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播出。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2024-05-29 04:55
家电“迎新”掀热潮“辞旧”难题如何解
近日,北京市民王先生家使用超过10年的旧洗衣机出现了故障,王先生决定购买一台新机,但家里这台旧机如何处理,让他犯了愁。经过对比选购,他蕞后在线下购得了一款洗干一体机。
2024-05-28 04:20
从“6到100+” C919大规模、大机队商业运营全面加快
一年间,C919投入“京沪航线”、服务“春运”、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6月1日,东航将使用C919执飞“香港-上海”商业包机航班。
2024-05-28 09:03
中药材前处理设备、中药成分提取设备、中药制剂设备……走进位于湖南省宁乡市的医药装备企业楚天科技,仿佛走进了一家中药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大超市。
2024-05-28 04:20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近年来,伴随算法算力的不断进步和海量数据的持续累积,人工智能正在从“决策式”时代迈入“生成式”时代。
2024-05-28 04:30
湖南省长沙县吾悦广场,在配送站工作人员的指令下,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抱”着顾客下单的货物进行空中配送。这是湖南省首条常态化低空物流应用航线。随着低空经济越来越火热,快递包裹从天而降的科幻场景,走进了更多市民的生活中。
2024-05-28 04:20
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4-05-28 04:35
我科学家找到水稻驯化关键证据 进一步确认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对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一过程跨越了十万年。
2024-05-27 02:55
从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神农架新发现一个报春花科新种,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植物钥匙》上。
2024-05-27 02:55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