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园区的“归途”
翻开蒲城县城的工业规划地图,有三个坐标非常显眼,它们分别以蒲城高新区、煤化产业园区与食品工业集聚区为圆心,以它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半径画圆,影响范围已经覆盖了县域全境。
实际情况更胜于地图显示,这些工业园区对蒲城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当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园区的“磁场”效应就不止局限在“围墙”内,它们不断向外延伸。
让城镇更有活力、更加宜居,促进城市和农村形成良性互动,带动产业不断升级……打破围墙的园区,依托着蒲城“一镇三地”的发展定位,未来将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2017年,农业农村部来蒲城考察,认可了蒲城生猪屠宰“一县一厂”的模式,并提出向全国推广。
这里的“一厂”指的就是蒲城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主营生猪屠宰,它位于食品工业集聚区中部,是蒲城县从北京招来的客商。
2012年,当蒲城找到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时,对方也正在西安周边寻求一块合适的土地,作为向西北辐射的落脚点。
经过多方考察,大红门的名单里剩下两个县。一个县距离省会西安市更近,而另一个就是蒲城。“除了完备的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蒲城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北京总公司协商,*终打动我们的还是蒲城县的诚意。”陕西蒲城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南说。
而蒲城看中的正是大红门对本地生猪屠宰业的带动,一年后,二商集团很快在蒲城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计划年屠宰生猪100万头。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当时蒲城县城有几十家屠宰厂,因为不便管理,所以企业利润一直在消减,产业发展受限。
大红门的到来逐步规范了生猪屠宰市场,“一县一厂”虽然压缩了屠宰企业数量,但也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了存储、冷链配送等基础条件,更利于屠宰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保证农村群众食肉安全。
2015年,县里原有的小型屠宰场陆续退出市场,而规范企业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仅于此,每年100万头生猪的屠宰量需要等量的生猪养殖适配,补上了种植强、养殖弱的蒲城农业产业缺口。
大红门屠宰的生猪一半来自和石羊、牧源等企业的合作,其余都是与养殖户签订的订单,辐射了全县5000户养殖户。“我们来的时候,全县生猪出栏量只有50万头,通过帮助养殖户养殖,光我们企业每年出栏量已经达到30万头。”李南说。
现在,大红门供应的猪肉量在蒲城县占到三成,并给渭南市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份额。
蒲城县在城市的北缘为大红门打造了一块基地,今后还要围绕企业做食品产业的集聚。2020年,二商集团全国26家子公司生产产值共393亿,蒲城大红门就贡献了31亿元,他们二期计划再投资1.5亿元,主营酱卤类高温熟食加工,预计年产值再增加五亿元。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和生猪稳产保供是重中之重。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要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蒲城县从未漏掉这一块。
从大红门再向东,是县政府为国维淀粉争取的500亩用地。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维与蒲城的“联姻”也是水到渠成。
蒲城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只要水能浇到的地方,就能种玉米。充足的粮源,吸引着陕西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从鄠邑区搬迁而来。
为了要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位于鄠邑区的国维淀粉原厂生产空间受限,生产线只能一条一条地建设。尽管如此,2013年企业年产值就可以达到33亿元,一年给当地贡献税收9700万元。
随着城市规划的更新,国维需要找到更大的舞台。本着接近产地节省成本的原则,国维找到蒲城,双方一拍即合。蒲城县在城东北,靠近高速的孙镇给这个西北*大的玉米加工企业找到了位置。
2021年4月,两方顺利签约,目前总投资10亿元,年加工玉米100万吨,争取在“十四五”末期做到年产值1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
格局要打开的不止是国维。以它为圆点发散出去,蒲城瞄向的是更广阔的市场,随着国维的投产再扩产,它每年不光带动陕西本地的秋粮生产,还能从山西、河北、河南、内蒙收粮,一年仅支付玉米款就能达到30亿元。“这么多粮食运到这里来,能带动我们的运输业,来往送粮食的人就近吃住,也能一定程度拉动周边的消费。”蒲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洪说。
做饲料、玉米油、甚至做医药的原料产品……玉米淀粉产业链的不断延长,能够让群众享受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下游还可以用作麦芽糖,已经和广州一家企业谈好了合作,可以节省烘干、包装和运输环节。我们一投产,它们就来建设。”陕西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负责人石海龙说。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蒲城县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要达到200亿元,这类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联系紧密,可以延长产业链,切实带动群众增收。
中午12点开始煮肉,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调汤、做烧饼、备菜,4点半开门营业,一碗热气腾腾的蒲城水盆就上桌了。
这是付建平一天的工作,他在陈庄镇经营着一家名为木器厂的水盆羊肉馆。五六年前店里每天卖300碗水盆,如今猛涨到1000碗。
这个数字的增加背后是付建平对小镇这几年发展的感受。在工业园区建成之前,陈庄属于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玉米和小麦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即便有人在集镇做生意,也只是小打小闹。
但现在的陈庄,仅镇上的水盆羊肉馆就增加了十几家,隔壁的饸饹店一天也卖上千碗,KTV的规模变大了,村里以前没有工作的年轻媳妇,晚上出来摆个烧烤摊,一天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
人间烟火味,*抚凡人心。每天的饭点、下班时间,都能看到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在镇上穿梭。
“整个城镇仿佛被激活了一样,服务业可以发挥的平台突然变大。”陈庄镇党委*窦艳芬说,园区对城镇的带动表现在方方面面。
根据*新统计,陈庄镇在园区的务工人员达到2000多人,农民变工人,他们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流动人口的增加使集镇的经济活跃起来,每天24小时都有餐饮和住宿;*近,全镇农村的污水管网并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事情也确定下来,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陈庄镇的年人均纯收入从“十二五”末期的不到1万元,提升到现在1.7万元。
作为一个来自白水县的老板,为什么选择陈庄?付建平说,他看中了这里离渭南市区较近的特点,来往的车流量、人流量大。但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园区发展如此迅速。
付建平的话道出了陈庄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位于两个园区之间的陈庄镇,是县城的南大门,距离渭南卤阳湖开发区仅15公里。不久的将来,这里作为工业集聚区,将和卤阳湖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陈庄处于“工业走廊”的位置。
人口的大量集聚需要服务业,陈庄又有全国重点镇的资源和政策,这里具备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站在“风口”,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是陈庄正在思考的问题。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炉,陈庄镇建设工业小镇的计划也逐渐明晰。包含着住房、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的工业小镇,预计建成共2000亩地,一期500亩的项目今冬明春便可开始施工。
小镇的主要目标是回迁安置,为园区职工提供住宿、生活服务。“我们的城市建设不过分强调概念,而是注重实际作用。”窦艳芬说,工业激活了城镇,周边的农村经济也跟着活跃起来。
工业小镇的选址是陈庄镇卤安村,这个原来以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的村庄,从脱贫攻坚至今,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有所缩小。被工业发展分去一些土地之后,陈庄的农村也开始走“亩均效益”的道路。
因为有种植露天蔬菜的传统,再加上地处交通要道,卤安村的村民思维都比较活跃。近些年,有些群众开始转向种植花花草草、绿植苗木,竟也形成了气候。逐渐地,发展花卉园区的定位就被确定下来,未来的卤安村要变成工业小镇的后花园。
这是以卤安村为主的东边四个农村的产业定位,而西边五个农村,目前已经建成渭北地区*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西城村的食用菌产业去年为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17万元。
“我们还有一个垂钓基地已经建成,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推进。”窦艳芬说,陈庄镇的目标是让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让原生态的农村成为镶嵌在工业小镇里的“舒缓器”。
有烟火气的地方总是让人心生暖意,琳琅满目的厨具,美味筋道的豆干,鲜香酥脆的肉夹馍……在食品工业园区,他们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然后被送到各大城市人们的餐桌上。
每天太阳一升起,郭蕊就开始忙碌起来。叫孩子起床,吃完早餐,把他送到学校,然后再去上班。今年一过完年,郭蕊就入职欧龙仕厨具,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上班族。
郭蕊一家来自孙镇,和蒲城很多农民一样,他们靠种玉米和小麦为生。虽然孩子已经在城里上了一年学,但因为家里离不开人,她只好每天开车往返于孙镇和县城,“别人开得快20分钟能到,我得30分钟。”
但好在她应聘的欧龙仕可以满足接送孩子的需求,郭蕊当即决定在城里租房子陪读。
在欧龙仕,郭蕊主要做不锈钢折弯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似乎更适合男性,受累多,但一个月将近3000元的工资可以让他们过的轻松一些。
相比郭蕊,熟悉氩弧焊技术的马建武一个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他是从西安“逆流”回去的“85后”,原来觉得回家发展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无奈之举,现在感觉在县城工作和西安差别也没有很大。
孩子上学的地方就在食品工业园区附近,每天上下班捎带孩子上下学,着实方便。看到近些年蒲城园区的发展势头,如今还在西安工作的妻子也有了返回家乡的想法。
“园区的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蒲城县食品产业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胜利说,眼前看到的十几个生产车间还只是一小部分,园区不仅提供就业,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为了匹配这个想象,蒲城县2017年启动建设的食品工业园区,分为四期建设,*一期标准化厂房已经建设完成。
欧龙仕原是西安周边一家做厨具定制的企业,因为扩大产能的需要来到蒲城,总经理薛胜利说,他正是看中食品工业园区的标准厂房,以及一平方米10元钱的优惠价格,决定“拎包入驻”的。
而在二期项目中,园区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招商,并为他们定制厂房,配套建设的还有综合性服务大楼、冷链物流等。三期、四期则更注重园区职工、人才的生活配套,幼儿园、职工公寓、人才公寓、绿化长廊都在计划之列。
“相对以往城市规划更侧重生产性功能,现在更多考虑如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吴胜利说,园区招引来的企业多数来自外地,为了服务他们的生活,解决子女教育的问题,必须作出长远规划。
预计到2025年,所有的项目建设完成。到那时,这里将承载近1.5万人的就业和生活,入驻企业100家,年产值达到50亿元,稳定提升蒲城财政税收两亿元。
放眼全县,无论是食品工业集聚区,还是高新区、煤化工业园区,都被重点写进“十四五”规划,共同形成工业倍增计划。这一计划服务于蒲城县提出的“一镇三地”发展定位,即打造陕西新型工业重镇,生态宜居地,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地,区域知名旅游目的地。
蒲城认为,工业重镇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小镇,而是要营造工业倍增的生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到202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130户。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让老百姓享受其成果。”蒲城县委*张毅锋说,未来五年,蒲城县还要规划建设两个三甲医院、两个四星级酒店、一个养老园区等民生工程,真正让群众享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