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时代的“西强”格局 代言西安未来的城市高度
若不出意外,西安年底铁定进入“万亿俱乐部”。要知道,“万亿”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志。
广袤的西北,占据全国30%面积。作为*一“万亿俱乐部”城市,西安至此才有足够的基底、实力和人口,为西北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要知道,当下中国“南强北弱”格局愈加明显。
这个背景下,这个全新板块“横空出世”,直接关系着城市地位是否再次跃升,新产业究竟强不强。
了解西安进程的人知道,自2017年“大西安元年”开启之际,西安发展开始真正步入“快车道”。
肉眼可见的是,近几年西安的人口迁入、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城市基建和产业布局等影响深远的动作,都在这几年密集展开。明显感知,西安开始进入全国视野,登上全国化的竞争平台。
这与当年有了巨大变化:当年,西安“偏于一隅”,形象是“古都”,院校是“人才提供地”,经济实力欠缺也难以拥有话语权。
如今,特大城市的西安有十二个字方针:“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未来十年西安经济,其产业大格局就是“工业北进、科创在西和南”。
「城记」认为:“西进”是格局之变,“西强”才是核心。“西强”关键,在于高新区和西咸新区:一个是国家级开发区,一个是国家级新区;一个是国家级战略平台,一个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无独有偶,2020年10月21日西安正式印发《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规划“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产业空间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带,就是“万亿科创大走廊”。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高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航天基地和长安大学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数据,才是经济和发展的*佳证明。2020年第三季度成绩单,高新区和西咸新区GDP增速领跑全西安乃至西北。
“西强”版图中,产业基本落位:从一片麦田里成长起来的高新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强的高新产业园区之一。
这其中,“西咸一体化”核心区之一的沣西新城,多个211、985和双*流大学及园区进驻。它未来究竟是什么模样、规划重点是什么、确定哪些产业,则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些问题,随着2020年11月1日“中国丝路科创谷”终于全新亮相,一切得以揭晓。
对于「中国丝路科创谷」谋划,一是国家级新区的布局和规划;二是贯彻落实总*来陕考察重要讲线日,国家*来陕考察时明确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以「西安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资源创新、开放共享为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国家*来陕十天后,西咸新区即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科创谷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并与鄠邑区保持密切沟通,启动综合战略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从地域上看,「中国丝路科创谷」打破了行政地域界限,实现了全域统筹发展。作为“西咸一体化”核心地带,如果说,沣东新城是“大西安新中心”,那么沣西新城就是“现代科学城”。
这里有何不同?首先,它云集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个211、985和“双*流”大学及园区。
比如“中国西部创新港”:总占地约5000亩,是教育部、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使命是: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
在中国现代农业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林水学科*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在这里设立未来农业研究院,将建设4个研究院,3个工程(实训)中心,1个大科学装置,17个研究中心及54个重点实验室。
依托西工大在“三航”(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实力所建设的翱翔小镇,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总投资350亿。项目以“空、天、地、海”无人系统产业集为核心,打造集科研、教育、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小镇。
根据未来规划,这里聚集25万名硕士以上高级人才和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成果。未来的科学城,是产业之城,也是生态之城、青春之城。
初步设想: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的策源地、丝路国家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科教创新战略支撑区、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建设目标:努力把丝路科创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点,「中国丝路科创谷」布局有了天然“科研基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西农未来研究院等三座“双*流”大学和园区,形成一条创新走廊。
以此为基础,可形成国家实验室核心区、教育科研区、中央活力区等多个战略发展区。它们,将以全新的“产城融合”方式,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聚集,从而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示范的“海绵城市”、“创新发展”等,可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建设,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一高地、一中心和一基地”建设目标下,「中国丝路科创谷」设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产业转化,是美国硅谷、上海张江等核心所在。对此,西咸新区加快完善专业精准快速综合的创新集成服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系列专项支持政策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体系。
这一切,目的就是“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可以想象这个等级和能量级,堪称将构建整个大西安乃至黄河流域“*硬核”的科创走廊。那么,增强企业创新核心驱动力就必可不少:
比如,做大做强一批全球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比如,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创新企业;比如,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等中小微企业梦工厂。
总结来说,这里将形成“三区”:生态创新先导区、活力开放宜居区和便捷高效营商环境示范区。
对于大西安来说,大学、科研和文旅都是响当当的城市IP。核心在于,西安如何利用科技这张牌,吸纳和留住更多人才,升级西安优势产业,这将是未来发展的“硬实力”。
不完全统计,西安大学数量六十多所,位列全国第四位,年毕业大学城三十多万人。作为全国重点城市,西安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长久以来,西安与武汉等大学云集的城市一样,面临人才“孔雀东南飞”难题。不过,在强省会面临近几十年来*佳的发展机遇下,西安、武汉和南京等城市,这个重要筹码得到了*大的升级。
要知道,科学城不仅有教学,还包括科研、生产和生活。没有产业化的科研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寻找转型方向。创造硅谷的“斯坦福经验”,核心是不断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人才摇篮。
华为、中兴、三星等高科技企业落户,皆因大西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基础。“厚积薄发”的时代,西安不能再次错过机遇!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张江科学城为例,聚集了上海60%世界顶尖创新人才和创业专家,数十万名*流研发创新人才集聚张江,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为集聚的区域之一。
人才集聚,只是创新成果之一。张江基本形成中国“硅谷、药谷、医谷”联动的创新集群优势,中国三分之一的1.1类新药原创成果在这里诞生。形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类脑科学、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产业集群。
“加快西咸一体化,推进国家科教中心的建设”,这是总*对陕西的指示。“相信只要坚持,若干年一定会出成绩。*怕刚开头、刚准备见好就收,希望坚持不懈的把这件事干好,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干好。”
央行举行的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 数字人民币在西安试点
央行举行的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 数字人民币在西安试点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十四运会马术比赛场地开赛 这也是该场地建成后举办的首项赛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