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86岁老人百年后想水葬:希望为国家节省土地资源
“我今年86岁了,我想替我自己和身边的老人打听一下,咱们西安什么地方能水葬?我们觉得留下骨灰没什么意思,还占用土地,希望为国家和子女减轻麻烦和负担。”86岁的赵大成说,自己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为国家奉献了一生,死后也想一切从简,走得彻彻底底,不要给子女和国家添麻烦。他们认为,水葬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
4月15日,华商报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城东的省军区*一干休所,见到了赵大成老人。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1949年参加革命,原来从事医疗工作,后来到第四军医大学从事行政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已8旬高龄,身体还算健康。这次联系华商报记者,是想为自己的身后事打算。
“我们干休所居住的老人多,送别去世的老人是常有的事。前些年,送别老人都搞得比较复杂,还要送花圈、开追悼会、开告别仪式,不管是单位还是子女,都得忙好几天。这两年,明显感觉送人的程序简化了,很多老同志走之前就嘱咐家人,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子女送到殡仪馆火化即可。我们也觉得,越简单越好,走得安安静静,彻彻底底的。”赵大成说,*触动他的,是之前一位张姓同事去世,“他们给子女说好,火化之后不搞任何仪式,子女把他们的骨灰拿到潼关那边的一条河里,抛洒到河里,他们也就与山河同在了。”
赵大成说,一方面,张姓同事的水葬给了他启发,另一方面,他看到新闻报道,说天津等地有专门的海葬区域,很多人选择海葬。“我觉得水葬非常好,既不占用土地,也不用子女为存放骨灰办一系列手续,一举多得。”
记者问他,如果选择水葬,什么都不留下,子女怎么纪念呢?对此赵大成回答:“孩子们有我们的照片,到了他们生日的时候,在心里想想我们,就可以了,没必要非通过烧纸、祭奠等方式。”赵大成说,自己和子女都沟通好了,和老伴儿也说好了,大家都认可这样的方式。
在省军区*一干休所,87岁的李大爷也很赞成赵大成的想法:“我们都很开明的,去世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用计较身后事,我们都是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当然愿意到死都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管是水葬还是树葬,节约土地、节约成本的方法就是*好的。”
那么,陕西有什么区域可以水葬?要走什么程序吗?对此,赵大成让子女打听,但孩子们问了多处,都没有明确的回复,因此,他希望通过华商报帮忙联系,看看现在是否有官方的水葬途径。
4月15日,华商报记者咨询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和殡葬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勇,关于水葬一事,张勇表示,目前陕西还没有专门的水葬的区域,因为我省的多条河流都连接着水源地,还没有确定骨灰抛洒是否会造成水源污染,因此暂时还没有水葬的业务。
“如果市民有水葬的需求,我们可以帮忙对接,例如三亚、山东等地的民政部门,已经开展海葬业务的,我们可以帮市民联系这些民政部门,满足他们水葬的心愿。”张勇说道。
华商报记者从我省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已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葬的形式。
省民政厅曾发文要求,要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积极组织开展骨灰树葬、花葬等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推广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等环保用品,制定实施激励奖补政策,鼓励引导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加快推进殡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张勇介绍说,目前我省开展的生态葬包括:草坪葬、花葬、树葬、壁葬等,相对于普通的公墓,这些生态葬的方法更加节地、环保。以树葬为例,选择树葬后,不留坟头,没有墓室,骨灰盒一年后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据悉,目前我省生态葬做得比较好的,要数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城北荆山塬上的汉皇树葬墓园,是经省民政厅批准,西安市阎良区民政局主管,融传统殡葬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为一体,集安葬、祭祀、纪念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化人文纪念墓园。也是省内首个生态树葬区,也是规模*大的。凤栖山人文纪念园也有一部分生态葬的方式。
15日,华商报记者把这些消息告诉了赵大成老人,他说,自己再和子女商议一下,*终还是想选择一个*简单、*环保的方式。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