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发展十问
2022财经西部特刊《西安开新局》,聚焦西安综合能级的提升,深度解读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水平的构建提升,尤其是工业制造上的补足补强。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西安工业除了“顶天立地”如何“铺天盖地”?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工业将往何处去……
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经济发展的*大短板就体现在工业方面。这些年来,相较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服务业),西安的第二产业(工业)明显动力不足,在总量、增速、投资、吸附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过去二十年是西安第三产业(服务业)高速增长的二十年,也是第二产业(工业)迅速下降的二十年。西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0年45.4%,一路狂飙至2020年63.7%,增幅高达18.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47.9%,一路跌至2020年33.2%,降幅高达14.7个百分点。即便在2018年出台“工业补短板”方案后,也未能扭转下降的趋势。
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现阶段西安第三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并不具备太强的竞争优势。西安第三产业尽管占GDP比重较高,但是服务业标准和水平并不高,主要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相对低端的行业领域,以信息、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并不发达。
通常来说,第三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在第三产业中,拥有高附加值的一般是现代服务业,主要以金融、科技和商业服务为主,但是这些“高、大、上”的现代服务业,需要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和依托,如此才能形成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如果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就缺乏支撑,这种经济结构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就业机会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
西安经济的薄弱环节也主要表现工业方面,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短板严重制约了西安的经济总量水平。
对比近十年的发展情况,这一组数据比较直观:2010年合肥GDP总量为2702.5亿元,全国排名38;2020年合肥GDP总量为10045.72亿元,全国排名20。对比西安来说,2010年西安GDP为3241.5亿元,全国排名29;2020年西安GDP为10020.39亿元,全国排名22。
十年间,合肥实现了对西安的赶超,这其中,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20年为例,合肥实现工业增加值2072.32亿元,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5%,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而西安2020年工业增加值为1828.5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正是因为工业基数小,增速慢,发展薄弱,影响了西安的经济排名,使得西安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导致西安在全国城市竞争中,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赶超”的严峻态势。
无论是从历史纵向对比,还是从同等城市横向对比,工业仍然是西安经济的短板。
尽管2018年西安工业投资增长28.7%,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到了2019年工业投资仅增长2.0%,2020年工业投资增长15.2%,2021年却下降15.8%。其实,工业投资与产出效果并不完全同步,两者存在一定滞后性。按照经济规律和产业特点,工业投资一般要在两三年后才能达产见效。也就是说,今年的工业投资,可能要到后年才能产生工业增加值。
西安工业投资虽有增长,但投资力度明显不足,与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及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从投资结构来看,以2016年为例,西安工业投资949.27亿元,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18.3%,而房地产投资占比高达37.7%。2017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7556.4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072.06亿元,下降10.6%;房地产开发投资2333.34亿元,增长15.0%。当年西安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是工业的2.2倍。可见,西安的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严重失调。
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为主,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成了重工业化,尤其是军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西安工业经济薄弱,无法大量吸收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只好流到外地“给他人做嫁衣裳”,科教优势无法支撑经济发展,使得西安成为“科技大市、经济小市”。
另外,工业企业并没有成为西安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不足。例如,2014年西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5.2%,仅次于北京,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占比仅为31%,将近70%的科研活动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通常来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左右,才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而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28%。
国企比重大,民企比重小,中省企业多,市属企业少,市场活力不足,改革难度高、见效慢,这也是影响西安工业发展缓慢和补短板难以见效的重要原因。
以2018年为例,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38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3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17.2%,实现工业总产值469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3.3%,大中型企业数量比重虽不足20%,但创造的工业经济总量占比超过70%,这充分说明民营中小企业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从全国范围看,轻工业产品多为民营企业生产,西安的轻工业不发达,也反映出民营工业经济的不发达,经济活跃度不高。反观制造业*为活跃繁荣的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其主体力量都是民营企业,以轻工业消费品为主,形成了以五金、家电、陶瓷、小商品、服装、精密零件加工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例如,在纺织产业链上,西安东郊纺织城聚集着国棉三厂、四厂、五厂、西北一印等纺织印染企业,曾经创造过巨大成就,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逐渐暴露出产业链问题。西安纺织业产业链上游完整,诸如纺纱、织布、印染一应俱全,但下游产业链的服装设计、制造,以及营销链缺乏,使得整体产业链难以互动,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资源溢出不能有效吸收利用。
纵观全国先进发达地区,都把打造完善产业链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一大优势,就是产业聚集效应突出,苏州、无锡、东莞等城市的主导产业,均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配齐95%以上的零部件;在东莞、佛山等南方工业城市,甚至在一个镇上几乎就可以实现全部配套加工,而西安的一些产业链,不仅零部件、原材料缺乏,配套企业更是不足,很少有依靠龙头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工业产业链条短,企业配套率不高,工业集群做起不来,工业内部行业就做不大,工业体量自然上不去,工业短板也就很难补起来。
西安的各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化产业优势,同质化竞争的情形比较严重。例如,从汽车、光伏产业看,不仅经开区、高新区均有分布,且西咸新区、航天产业基地也有分布。西安汽车产业“一南一北”的格局,就是西安高新区与经开区竞争招商引资项目的产物。
一是要加大工业有效投资,调整投资结构。当下西安工业经济面临的*紧迫工作,就是要迅速扭转工业投资下滑趋势。*近这三年是西安工业投资增速回归两位数区间的关键时期,未来3-5年也将是西安力促工业投资反转的发力期,要将投资连续下滑的负面影响尽量降到*低,促进投产达效前移,不断挤兑投资下滑的不利影响。同时,西安的工业投资需要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要加大生产性投资,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工业技术改造、轻工业等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不断降低房地产等非生产性投资的占比,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
二是要狠抓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活力。西安要在财税扶持、技改补贴等方面,给予中小工业企业优先支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质量,让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之势。特别是要做好“银、政、企”对接工作,切实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要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协调开发区招商引资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西安要不断优化政企服务,深化“*多跑一次”改革,用高效率的*流营商环境,围绕主导产业,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在西安落户,让实体经济企业在西安持续深耕、壮大。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根据各区县、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和优势,做到精准招商,合理布局。
四是要打造主导产业,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完善产业链。从具体产业和领域来看,西安工业要实现“质”的提升,重点应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依靠资源优势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在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子设备等通用技术成熟的领域,加快培育规模和品牌,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五是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进步。西安的工业发展,要把企业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六是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在“碳达峰”的背景下,西安要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围绕装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后工业化”路子。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