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西安进入“新一线城市榜单”:西安名次背后的故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上半年,西安因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入选某财经刊物评选的“新一线”城市榜单。这份榜单一出炉,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大泼凉水!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些,与这座城的天气、地理和传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谈及丽江和厦门,从不会提及它的GDP——因为,GDP如同“身高”,而不是唯一。城市的未来,也许就是“木桶效应”的综合素质。若把城市比喻为人的话,那么成都是林志玲,西安就是周迅。
《西安入选成为新一线城市》榜单出炉后,乐观者寻找发展空间,理性者研究城市规律,吹捧者夸大其词,悲观者看到吾城落寞,批判者则故意看偏。
这份榜单,并不看重城市的GDP——鄂尔多斯曾经人均GDP已赶超香港;也并不看重城市的地理位置——先天性的自然禀赋自有差异。它看重的是以下五个维度:商业资源的集聚度、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公司人的活跃程度、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未来潜力。这些,都是城市“软硬实力”结合,它们共同描述了一座城市在中国商业市场的位置。
城市,是以人和制度为主体的系统运作。所以,这份榜单的数据有一些是来自于城市先天的禀赋,但更多源于城市人和外来公司共同的努力。
在这份榜单中,西安地位竟然位于第七位。有“批判者”的思维——西安,怎么能比得上成都和重庆,估计还要被合肥和兰州超过吧。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前面说了,城市的先天禀赋各有差异,不能强求。这就如同让“周迅为什么身高比林志玲低”的思维是一样一样的,也就如同北京为什么不能像江南一样,天气温润、性格绵柔。
所以,这份榜单从“指数”角度出发而非绝对的硬件。西安,它本身的基础也具备创新和研发的土壤。
在这份榜单中,「西安城记」很认可如“城市商业资源集聚度”的概念,它来源于搜索的原理——越多的链接指向某个网页,它的重要性就越强,就越应该排在前面。同样,越多的商业公司进入一个城市,说明这个城市越重要,更多的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会首先考虑它。
一座城市的辐射能力越来越被看重,大城市能够给周边城市输送商品、资金、人才、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抛开“贼城”和“城改”的这些乱象,西安是不是也挺舒坦?
有一种说法,称西安弱就弱在第二产业不足,所以要大力发展工业。从数据上看,这确实如此。但产业之间如何均衡,这没有一个标准。
对于西安乃至陕西的资源承载力问题,曾担任陕西省商务副厅长、目前西北大学副校长嘉明德,2016年10月15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陕西自贸区难在设施的筹建和环境,陕西是一个缺水的内陆区域,并不适合建立自贸区。”他同时表示,未来自贸区内容要集中在软件方面,包括贸易便利化、工商制度和检验检疫制度等。
而对于西安来说,这座城市发达的第三产业,意味着它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它的明显特点包括:资源的高度集中、人才的大量汇集以及服务业的超级发达。在拉动就业方面,中国第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在40%以上,超过第二产业十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产业比例
制图/西安城记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是网络上能搜索到的一个排行(应该是2014年排行榜),从来在以GDP论输赢的排行中,西安从来不入这些人的“法眼”。
第三产业比例近60%,标志着西安已成为服务经济城市。这包括信息网络、旅游文化、金融教育、地产开发、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也是西安未来机会所在。
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数量非常之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创业者众多)。据「西安城记」拿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西安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21位,企业数量近23万家,排名相对靠前。即使企业规模小,但是已产生足够的就业(就是工资低点)。
服务型主导的经济,又能提高城市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所以,对比成都、郑州等城市来说,西安写字楼的出租率相当惊人(白领上楼,外卖也随之发达)。
由于第三产业具有高度聚集性,从西安十个行政区的GDP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包括拥有高新区和曲江新区的雁塔区,GDP排名西安头部。面积蕞小、人口蕞多、密度蕞大的碑林区,GDP产值已接近未央区(含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级经开区)。
这是西安企业聚集度蕞多的地方,也是创业者比较集中的区域。按照「西安城记」的说法,肯定也是西安吃货蕞多的地方。
2015年西安各区域GDP、面积与人口对比
制图/西安城记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西安,能否成为西部的“创业之都”
对比十多年前,西安人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已有衰减,光是中兴、华为等已让数十万高质人群留在西安。西安目前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又诞生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它们如同雨后春笋般起来,也有很多含泪闭门。
这个现象,其中一个标志就是风靡全国的新式孵化器、开放式办公等,在西安也遍地开花。「西安城记」,在此期间亦实地走访了许多众创中心。
长安路某众创空间实景,图by城记
浐灞某众创空间效果图,图by城记
高新区某众创空间实景,图by城记
在全国范围内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尽管地处西北的西安土壤并不像京沪穗这种超级城市相提并论,但是创业的土壤却依然存在。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5年7月,西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为创业企业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实行登记注册“零收费”;搭建大学生创业投融资、交流与服务平台,落实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
市人社局启动了“用3年时间,建成50个创业孵化基地、100个创业实训基地、50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3515”工程。
近几年,西安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创业担保贷款向各类创业者延伸覆盖,不断放宽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条件。2015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94亿元。
深入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将创业培训和项目推荐、专家指导结合,在市级、区县均建立创业项目库,将项目与培训学员进行对接。
近些年,上海涌现包括papi酱、一条,北京五道口西少爷、锤子手机等创业公司,风头无二。除去这些“冰尖”现象企业,它背后还有着更多的中小微企业。
对比京沪穗等地,地处西北的西安,存在着研发的转换性、创新的落地性和投资性不足等客观现实,这与大的经济环境、区域的集成度有关。不过,西安这几天也涌现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创业公司。而且,往往也是基于科技、研发、IT和互联方面。这与西安城市特质和基础,也有着蕞直接的关联。
在西安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发酵的同时,西安由二十余家主办、协办和支持的单位(名单见“阅读原文”)联合的“万达杯”头部届陕西众创空间创业大赛正式开始。
“万达杯”头部届陕西众创空间创业大赛
陕西省科技控股集团/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转载需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西安创业者立刻报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