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央广网西安7月29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生李旭绵)近日,记者从西安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措施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西安市集中出台了《西安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3个政策,让企业真正成为组织科研、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规模贡献的主体,让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发布会现场,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表示,本次出台的政策与以往相比,既有很多方面的变化,又有很大程度的深化。更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且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据介绍,本次出台的系列政策把支持科技创新的抓手放在企业,将企业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力量布局、体制机制的核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在壮大科技企业群体方面,突出梯次培育,既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升规、上市和做大规模,既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又要为科技企业提供应用场景,还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在服务企业创新方面,注重发挥政府创新合伙人和创新组织者作用,支持建设各种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共享,智力资源与企业共用,支持企业对接金融资本、引育高端人才、加大开放合作。
在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方面,西安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牵引整合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让企业来出题,让高校院所来答题。
“在这次文件出台的过程中,我们将原有的做法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比如:在科研攻关方面,更加注重企业的主导地位,在创新港等重点区域,支持链主、骨干企业与交大等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李志军介绍。
在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方面,西安市更加注重产业的发展需求,支持交大等驻市高校院所与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平台;探索推行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模式,让高校院所联合产业链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同时,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任教,选派“科技副总”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合作。
“目前全市新建和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达到30家,这些都是我们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往政策的重点是对获奖团队及实验室建设进行奖励补贴,此次,我们强调要重点支持获得国家奖励的重大成果运用,以及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重大孵化项目产业化落地。”李志军提到,西安市还鼓励探索“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西安市科技局着力抢占先机,规划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6大发展方向,包括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24个细分领域,来支持企业将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西安市集中出台了3个政策,让企业真正成为组织科研、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规模贡献的主体,让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