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月刊(西安)
《工业月刊(西安)》,工业刊物,月刊,1944年4月1日创刊于陕西西安。该刊由工业月刊社编辑出版。该社初位于西安南广济街六十五号,1946年移至天津兴安路九十八号。王瑞基为该刊的发行人,傅安华为主编。该刊停刊时间和原因不详。馆中存有该刊*一卷至第五卷中的多期,所存*后一期出版于1948年12月1日。
为“提倡研究精神”则应该“尽量刊载工业各同人之工作心得及研究成果”,以促成研究的风气。
《工业月刊》的编者认为“工业化为中国今后之*一出路”,为此,他们提出要“加强社会与工业之配合”;“提倡研究精神”和“准备战后复员”三点需要努力的方面。为“加强社会与工业之配合”则祝巴习需要报告“工业实情于社会人士之前”,并“介绍政府工业政策,以及教育学术各方面对工业之意见于工业同人,藉以互相启发,加强联系。”而为“准备战后复员”则需要搜集后方及沦陷区的工业资料,并调查工业资源。
该刊刊载工业理论及政策、各种工业技术、工业管理、工业调查及资源调查、各地工业及经济通讯、国外有关工业的文字、敌伪工业调查等方面的文章和工业文艺及工厂生活描述以及与工业有关的艺术作品。如刘大钧的《工业化的条件与我国工业化之前途》一文就是理论方面的文章,从整体上讨论了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条件,并展望了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关于具体行业或生产部门的文章,该刊中亦有不少,如《中国纱厂简史》、《发展我国铅笔工业之五年计划》和《航空工程发展之途径》等等。此外,该刊中还会刊载工业方面的法令和消息等等。
《工业月刊》为抗日战争后期创刊的关注中国工业建设的刊物。该刊持续时间较长,刊载了大量当时人对于工业建设的看法和其他相关思想,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工业建设,也有助于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工业思想。
工业化为中国今后之*一出路,唯工业化之途径,远大而艰巨,就工业外在的环境言,我国在六十年前即已提倡工业,彼时主其事者非不热心,非无勇气,徒以社会意识未能与工业相配合,工业成为孤立无援状态,稚弱者自生自灭,健强者亦终不免沦为外人之附庸,今后吾人提倡工业化,必不能以单纯建设工厂为已足,尤须努力于社会意识之改造,工业心理之建立,晚桨谜仔危但此种工作,当非一蹴可成。再就我国工业之内在的条件言,我国工业基础本极脆弱,抗战爆发之后,在技术管理经营各方面均少进步,而英美诸国在战争期内均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一旦战事结束,我国以落后停滞之技术及贫乏之资金与英美工业势力相接触,其艰苦惨淡,当在意料之中。我们如何能改造社会意识使与工业相配合,如何能加强本身之力量以与外国工业相抗衡,则有赖于社会文化之倡导,以及工业同人之努力,本刊之产生,亦即有见于此。兹愿揭数义,与工业界同人共勉之。
一、加强社会与工催炒犁业之配合。本刊首页所揭载之领袖训示中曾剀切指示我们,中国过去工业建设之失败,主要原因,即在于工业与政治不相联贯,其实,除政治以外,工业与教育,工业与学术,亦莫不如此。今后为充实工业建设的实力,必须加强社会与工业的配合,使工业整个的与社会各部门相溶化,本刊依此宗旨,愿尽量提供工业实情于社会人士之前,同时介绍政府工业政策,以及教育学术各方面对工业之意见于工业同人,藉以互相启发,加强联系。
二、提倡研究精神。中国过去之工业建设,无论技术管理或经营方面,率多抄袭外人,殊多发明与改进,今后为谋我国工业之自力更生,必须提倡工业界同人之研究精神,一事一物均应以不自馁不依人之自主意志,研究改进,总使我国工业之技术管理经营均有与外人并驾齐驱之一日,本刊本此宗旨,愿尽量刊载工业各同催您欠愉人之工作心得及研究成果,以期蔚为风气雄只渗。
三、准备战后复员。抗战胜利在望,战后我国工业如何建设,如国营民营之划分,国防民生之确定,以及外资之利用等等;在在均须预为计划,尤以资料之搜集,资源之调查,皆非积年累月不为功,如不自今日着手进行,战后势必束手。且敌人在沦陷区内新建之工业不少,战后如何接企屑旬府收,如何恢复,亦须在事前对各该事业有所调查,备作参考。本刊依此宗旨,愿努力于后方及沦陷区内工业资料之搜辑,工业资源之调查,藉供国人之研究。
以上三者,为本刊今后努力之标的,唯同人才力微薄,深惧陨越。尚祈各方贤达不吝教正,并赞助之。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