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济发展不起来的根源何在?
目前西安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已经迎来*好的机遇期。一方面,作为一路一带重要支撑点的西安,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这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此外,西咸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及主政者愿意正视差距,为西安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随着,即将通车的西(安)成(都)高铁,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撑点的西三角经济圈,在沉寂多年后,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有网友还把西三角和长三角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重庆-上海(同为直辖市)、成都-杭州(同为慢节奏休闲新一线城市)、西安-南京(同为古都),且上海出于江苏 ,重庆出于四川。
相比于与重庆相爱相杀多年的成都,西三角的另一大核心城市—西安,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西安对我们来说感觉很熟悉,主要在于,作为全球四大文明古城之一的它,寄托了我们对强汉、盛唐的种种怀念和向往。因此,当我们想到西安时,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早已灰飞烟灭的阿房宫、长乐宫、大明宫等昭示着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建筑。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开篇《西安与黄土地》的开头就曾说过,“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其所享有的盛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治中心。”
或许正因为如此,虽然现在西安政治地位已远不如昔,经济总量更是排在全国25位开外,不过依旧有不少人愿意在中国十大城市的榜单上为它留有一席之地。
有意思的是,西安的陌生感恰恰源于,我们对它的过去(长安)知道甚多,冲淡了现在的它深入了解的冲动。
虽然,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西安事变,也知道西安交大、西安科大、西北工业大学等在全国赫赫有名的高校,还知道地处关中平原中南部的西安,是中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这里走出来了张艺谋、贾平凹、许巍、张朝阳、顾长卫等在各自领域影响深远的当代名人。然而,这些信息太碎片化,使得西安远不如它的过去那样清晰。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西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今年8月,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市委全会上,直击西安发展的短板,并提出了闻名全国的“西安发展十问”。我们试图通过解读西安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使大家对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事实上,如果西安只与北方省会城市相比的话,结果不会那么难堪。统计显示,2016年西安完成GDP为6480亿元,在北方省会城市中,仅次于郑州(7920亿元)和沈阳(7644亿元),排名第三。即便是加上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西安也能排到第八位。这只不过是又一次佐证了北方经济整体落后于南方。
或许有人会说,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想来也是,中国设立的五大经济特区无一例外在南方;珠三角和长三角以接力棒的方式,分别在1980年代、1990年代先后扮演中国经济重要引擎的角色,引领改革风气之先。时至今日,珠三角和长三角依旧是中国经济*发达、*活跃的地方。
反观北方,尤其是东北,作为计划经济(也叫命令式经济)*大的受益者,当中国在1970年代末叩开了改革开放大门后,就逐渐开始黯淡了。直到今天,人们在评价北方经济为什么不如南方时,总不忘附上“北方人观念上的计划经济还很盛行”这句话。
不过,如果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去考量的话,就会发现,早在北宋末年,中国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1127年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彻底地转移到江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中国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长安这个文明古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一天天褪去了光华,逐渐丧失了统帅全国的地理和经济优势,逐渐降格为安定和震慑西北的区域重镇,名称也多有变更。直到明朝,“西安”这一叫法才*终得以固定并沿用至今。
与西安同样处于北方的河南省会郑州,近年来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通了中欧班列(郑州),成为了内陆城市崛起的一个典范。
统计显示,2016年郑州进出口总额为550.3亿美元,在中西部城市中,仅次于重庆,排名第二。同年,西安进出口总额约为275.4亿美元,大致相当于郑州的一半水平。
可见,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不应该成为西安发展缓慢的“遮羞布”。当然,可能还有网友会举一些西安面临的种种劣势,比如,周围3、400公里缺乏体量相近的大城市。西安*近的大城市是郑州,两地相距480公里,然后是600公里的太原、640公里的兰州。然而,这些城市中,只有郑州经济发展稍有起色。
曾经有一篇文章在分析西安为什么发展相对滞后时,抛出了一个结论,即西安缺乏你*我赶的目标所致。
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成都往东直线公路就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到长沙、合肥的距离也大致差不多,而身处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如今的西安人没有当年秦人的胆识和进取精神,是不争的事实。
古代秦国本来也就是个西部的边陲小国,周平王由镐京(今西安长安区)东迁到洛邑后,秦国守着一方不大的平原给中央养马,顺便帮住中央挡住西边的游牧民族,可以说当年的地缘环境比今天恶劣多了。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铁血手段,仅仅用了19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并为日后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西部一个边陲落后的国家的国力,随着一代代改革会不断走向强盛?因为在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时,这个地方由于可依赖的条件有限和外部战争压力,想要活下去只能向自己开刀。
实际上,如今的西安在改革的胆魄和锐气等方面,不仅无法与当年纵横捭阖的秦国相比,也落后于近年来开始逆袭的重庆。
偏居西南的重庆,论大陆腹地的广阔性,以及通达性、区位优势等,都不如武汉和郑州,甚至西安。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于2011年3月19日,以创新的意识和魄力率先开通了中欧班列(渝新欧),一举改变了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的区域与方位。重庆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重地,在一路一带中发挥着重要节点的作用。
难怪有西安人在网上抱怨,随着重庆、成都抓住了一路一带重要的发展机遇,经济位次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西部大开发正逐渐演变成了“西南大开发”。
一般而言,一座城市实现现代化有城镇化和工业化两大途径,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工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盲目地发展第三产业,而忽略了工业制造业的话,那么经济发展很难持续。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现在也都没法放弃工业,而明确强调就是发展第三产业。虽然,这几大城市第三产业与GDP占比均超过了60%,而*高的北京更是达到了80.3%。
近年来,经济发展表现比较抢眼的合肥、长沙、重庆、郑州等二线城市,无一例外都是重视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结果。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西安似乎不那么重视工业。虽然,西安是全国军事装备*强的城市,军工技术实力雄厚,尤其在航空航天、核、电子、船舶、兵器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不仅如此,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国排名第三。
统计显示,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78.39亿元,与GDP占比仅仅为18.8%。而同期,与西安经济体量差不多,且科教实力也很接近的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69.13亿元,与GDP占比为36.2%。
当合肥形成了汽车、家电、装备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西安的拳头产业在哪里?是汽车,电子信息?还是电气机械和器材?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合肥正是凭借其在工业制造业的出色表现,挤掉了西安历史性地首次跻身省会十强之列。
此外,在决定工业发展未来走向的工业投资方面,西安的表现也不尽人意。据统计,2016年,西安工业投资949.27亿元,同比下降12%,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13.6%。而同年合肥工业投资2195.01亿元,占比为33.8%。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西安不能有效遏制工业投资增长乏力的状况,那么它与合肥在工业领域的差距,还会更加明显。
那么,西安的社会资金去了哪里呢?我们调查后惊奇地发现,西安有2468.05亿元流向了房地产业,占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38%,居然超过了经济房地产化严重的厦门(35.5%)。
当大量的资金聚集在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西安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到与之配套的咨询业、法律业、审计会计、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势必加速西安人才外流的趋势。
正因如此,当西成高铁通车之际,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条高铁会成为人才虹吸的通道。
长此以往下去,西安科教实力也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当西安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实习要求,当给予老师的教学环境又无法与更有野心的城市相比,那么西安科教实力走下坡路,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目前西安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已经迎来*好的机遇期。一方面,作为一路一带重要支撑点的西安,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这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此外,西咸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及主政者愿意正视差距,为西安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