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规划!看懂西安城南未来五年“购房密码”!
日前,西安市长安区发布《西安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作为指引2021-2025年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要依据,文件全文以8篇34章,4万多字,总结“十三五”、阐述“十四五”,全方位描绘了城南大区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长安区总体形成1个战略定位和4个功能定位,构建“1+4”五区并进的总体定位体系。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示范区:对标世界级国家公园范例,率先践行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为重点,深化校地融合
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发挥秦岭“生物基因库”资源优势、西安都市圈中医药科教优势、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8%,总量达到167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西安都市圈医疗康养首善区基本形成。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步全市、领先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具有鲜明长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紧扣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构建“一核、一轴、三带、六板块”的“1136”现代产业布局体系。
以常宁新区+南拓区为承载,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高端商贸、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以地铁15号线为脉络,发挥轴线串联西安南部各产业功能区、促进经济要素“叠加融合优化集聚扩散”的复合优势,以长安段接驳站为重要节点,采取TOD发展模式高密度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消费能级。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西沣路为脉络,以沿线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滦镇片区)为承载,主动承接高新区产业外溢,围绕半导体、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入驻,促进产业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同,搭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
文旅融合产业带:充分发挥与曲江新区协同共建优势,以西安少陵塬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载体,深度挖掘少陵塬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电子竞技、新型会议会展、文化贸易、文化投资运营、数字文化等产业。
三产融合发展带:以关中环线长安段为主轴,以杨庄、引镇、子午、五台、太乙、王莽、杜曲、魏寨等街道为承载,依托临塬、滨水、沿山地区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优先发展高端民宿、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医疗康养等农文旅融合产业。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板块: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设施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高端民宿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长安科技产业新城板块:引镇片区围绕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与航天基地错位发展,打造城南智能制造增长极;滦镇片区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与高新区协同共建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板块:围绕产业、孵化、文化、社区、服务、生态六大功能集聚融合,引进行业顶尖企业创新研发资源,打造产学研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
长安国际生态区板块:依托潏河、滈河及洨河交汇地带,规划建设美术馆、企业总部、高品质商业,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西安城南新名片。
长安科谷城板块:以常宁宫以东片区为承载,发挥片区科研优势,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智乐业园、高尚乐活区、旅居乐享谷,打造生命科学研发地、高知人才汇聚地、创智产业孵化地、科技旅游目的地、健康宜居幸福地。
长安装配式建筑板块:以东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转型升级为抓手,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产业。支持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建筑材料、构配件生产等企业加快聚集,打造以生产、展示为主,教学、科研为辅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按照“三生融合、四宜兼具”要求,科学布局全域城乡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园、南苑”的总体空间格局。
加快深度融入主城区,采用TOD发展模式,以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为抓手,推动郭杜、韦曲组团同主城区空间要素一体化整合。
以黄良、王曲、杜曲街道为组团,采用POD发展模式,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以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为承载,大力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第四业态” “第六产业”。
持续推进整域生态化,保护涵养生态体系、传承农业农村特色、展现优质生态景观。
深化同航天基地、曲江新区协作共建,注入特色产业,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带动东部塬区共享区域协作发展红利。
遵照省市秦岭保护条例要求,核心区、重点保护区杜*生产建设,一般保护区内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强化互联互通,带动提升西部地带发展能级。
推动建成区和西安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支撑新建区高质量发展。
以韦曲、郭杜为重点,挖掘城市存量规划资源,大力推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启动何家营、杜回村、香积寺等6个村整村拆除,完成上塔坡村、郭北村、西寨村等13个村回迁安置。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花园小区、清洁小区全覆盖,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盘活公安长安分局、区医院旧址等土地资源,支持优势第三方加大改造提升力度,重构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新形态。
加快实施“皂河复兴”计划和潏河、滈河治理工程,打造潏河10公里生态廊道,保持城市内河系统安澜可控。以建成区商圈、社区、广场、路口为载体,见缝插针植绿增绿,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广场公园、口袋公园、楔形绿地。
构建覆盖全域、串联城乡、功能完善、 衔接高效、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配合实施西十、西康高速铁路建设。
配合完成外环高速(南段)、西高新至天桥高速建设,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段改扩建项目。加快过境G210、G211、G344等国省道改扩建。实施蓝田通航产业园联络道路、雁引路至关中环线等快速路建设。
加密市政道路路网、改造城市支路,提高学府大街以南、107省道以北区域路网密度。加快樊川路区域城市路网建设,强化少陵塬上城区(航天基地)与塬下城区(长安区)的互联互通,增进城市各片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
增开公交线路,有效覆盖主城区和驻区高校,推动公交同城化。推进公交线路向乡村末端延伸,打造一体化衔接枢纽体系。
坚持“六河同治、先城后乡、河园同建、以河代库”的总体思路,开展全域综合治水,做足山水文章,放大比较优势,打造秦岭山水首善区。巩固提升潏河、浐河、皂河综合治理成果,加快潏河、皂河、滈河恢复工程,加强河道清淤、河堤整治和景观打造,全面建成潏河、滈河生态走廊。
构建高质量均等化现代教育体系;编制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补充完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校点,加强教育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移交使用,打造一批城市新优质学校。
重点建设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和旅游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新业态,打造*流中医康养公园式医院。
大力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长安支点,助推国家中心城市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探索省市区三级共建机制,按照“一核两翼”科技创新核心区的总体布局,以长安大学城为承载, 发挥驻区高等院校密集、科教资源集中、创新能力突出优势,面向国家科技战略和前沿科技发展需求,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大领域,集聚形成自主创新发展核与动力源。
主动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 功能,统筹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各产业功能区明确创新发展定位,聚焦优势、错位发展,构建“一区一特”“一区多特” 的发展新格局。支持驻区高校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夯实长安产业发展基础。
以长安大学城重点高校为节点,以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线网为承载,形成连接各类创新主体的环大学城创新知识圈。
开通串接沿线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产业园区的环大学城公共线余万师生出行,促进城校之间、高校之间、区域内外更紧密的互联互通,充分释放高校院所科创潜能。
支持沿线高校院所利用现有闲置土地资源和楼宇,建设各类双创载体、孵化器、加速器。以环线南部常宁新区南拓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承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环线南部常宁新区南拓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承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校校合作,扩大陕西高校“长安联盟”成员,拓展合作内容,放大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流高校设立高等研发机构,建设南拓区虚拟大学园,丰富大学城发展内涵。
文中内容来源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官网,摘自《西安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转眼间,“金九”楼市已走过了一大半。上周(9.14-9.20...【详情】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