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都市圈”追赶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
有人把21世纪称为“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城市战略发展的新空间,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问题已引起各地区的普遍关注。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西北地区*大的中心城市,巧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响亮提出“中国西安•西部*佳”的建设发展目标。面对全国诸多中心城市正在掀起的新一轮发展高潮,重新审视西安现有城市规划和发展思路已显得迫在眉睫。经济学专家张宝通提出的西安今后的发展构想,观点精辟,颇有新意。本期发表此文,以期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西安、关注陕西,为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切实有力的支持。
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深圳、上海的实践证明——不行。没有沿海开放战略,就没有小渔村深圳的蜕变;没有沿江开放战略,就没有上海向远东经济中心的转型。究其原因,是一定时期内“热点效应”促进了美元、日元、人民币以及技术精英和商业精英的到来。
眼下,西安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因为西部大开发赋予西安的优势实在太多。接受记者采访的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畅谈了“大西安都市圈”的发展设想。
西安的城市形象受到严峻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张宝通考虑这样的问题已有多年。他的看法是,国家战略部署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先沿海、再沿江、后内陆的战略注定了西安要“等一等”。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随着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另一处为苏锡常)、国家级星火产业带(全国惟一)的安家落户,随着国家对西安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心脏城市和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的确立,“小西安”自身的局限一下子显了出来。
突出的表现是,虽然西安在人均工业总产值方面(18829元,2000年数字,下同)超过了重庆(14561元)和成都(18289元),但面对重庆3091万人口、成都1013万人口的“大”,外资、国资眼里西安却是个“小”,招商引资力度因此削弱。对此,张宝通开出的药方是:打造“大西安”、制造“新热点”。这与今天的“明确关中城市群概念,逐步建立大西安都市圈”如出一辙。
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三次浪潮”清晰可见。始于1978年的沿海开放,造就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形成了长达10年的投资热点,国际资本为此趋之若鹜;始于1991年的沿江开放战略,造就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并成功带动了沪、宁、杭三角洲,其热点效应亦已持续10年之久。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西安咸阳连体都市圈”的脱颖而出,既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西安经济迅速崛起的优势和必然,“谁是第三个热点”的*佳答案就在于此。
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对于经济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芽张宝通说,“都市圈”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强烈的“聚核反应”,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城市扩容为方式的热点效应在重庆、杭州均有显现。1997年,重庆成为第四个直辖市。“超级城市”的概念马上成为国内外资本追逐的目标,截至2000年,GDP比直辖前增加了27%,这无疑为重庆市10年内争取投资15000亿元的构想增添了融资筹码。2001年,杭州将余杭、萧山纳入市区,一下子使得“打造大杭州、建设新天堂”的概念深入人心,不仅外商投资企业见风看涨,温州人、上海人扎堆购房亦使杭州房价飞扬直上。2002年,广州纳入花都和番禺,也被外界称为“广州发展有了新潜力”。由此可见,打造“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南拓长安,北至三原的大西安都市圈”势所必然。
构造大西安格局,拓展大西安发展空间,路在何方芽张宝通说:“我们要学上海,而不是青岛。
上海用了10年时间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一举成为金融、贸易、信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青岛结合自己的实际,10年精心培养了自己的“四朵金花”,并挟制造业之勇超越了曾经的学习对象——大连。张宝通认为,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城市”,必然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当“中心城市”,因此我们效仿的对象只能是上海,是西部的金融、贸易、信息咨询和高科技产业中心,并以此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大西安都市圈”早一天形成,国家规划的关中经济区才真正有了内核。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