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宁
原标题:专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宁
陕西省是中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现有半导体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 200 余家,2011 年至今,陕西省半导体产业复合增长率超过 30%,形成了从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较完整产业链。为此,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宁就半导体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等相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
何晓宁介绍,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中心)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三方共同发起,以企业化运营模式组建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组建了碳化硅、氮化镓、硅器件、硅基大功率器件、器件应用和测试技术六个技术创新团队。
“在技术研发方面,先导中心瞄准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确立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技术和先进硅器件技术三个核心技术方向。”何晓宁坦言,“对新技术的贡献度决定了未来产业的话语权,我们需要在新技术上尽早布局,把赛道站好,在芯片产业自主可控愈益紧迫的当下,第三代半导体或能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变道超车的机会。”
“半导体产业发展以产品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培养产业人才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何晓宁说,“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各类芯片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部也在主动布局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学科专业。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各类职业培训教育、企业培训教育等。其中,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重要的因素与环节,但高等学校并不为特定企业培养特定人才。”
何晓宁认为,产教融合才是突破人才培养瓶颈的有效之举,只有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融合,政府与社会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与企业培训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才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希望政府与社会能进一步为半导体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保障,从而使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更有力量。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先导中心正逐步完善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能力,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下一步,先导中心将重点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和碳化硅两条中试线的建设,为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和产业转化之间架起快速通道,实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量产的关键一步。”何晓宁这样评价如今的先导中心。
先导中心目前已经与数十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自主研发、项目孵化、合作开发等方式陆续开展近 20个研发项目,取得发明专利 35项,实用新型 2 项;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超过 1000 人,有力支撑了本地产业发展。双创服务平台已累计孵化企业和团队超过 15 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 100 人,2020 年被孵企业产值超过 3000 万元。
何晓宁表示,陕西半导体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半导体产业既要加强自主创新,又要扩大开放合作。接下来,先导中心将会持续发力,从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推进本地半导体产业发展,为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流园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积聚强劲动能;为陕西半导体行业高质量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