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创新动力因素对陕西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原标题:(原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创新动力因素 对陕西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创新动力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长期看,是对新供给能力的培育,不但要培育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产业、产品,还要培育能适应并引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业能力,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
一、“科技+”、“文化+”、“品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的三大动力因素
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必须在三个创新维度上共同发力。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对于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来说,并不能只靠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而是需要更多契合消费者感受的“软性创新”,使供给和需求充分互动,成功满足并创造需求。具体来讲,创新要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协同驱动:首先,“科技+”作为*为人所熟悉和重视的创新动力路径,是产业链升级和产品创新、质量提高所依托的硬实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着基础、关键性作用,支撑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形成,正处于新技术孕育加快、技术间融合趋势加快、产业发展新形态孕育加快的蓄势阶段,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优势也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文化+”是在文化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领域中较易被忽视的一个创新动力因素,它有独特的创新功能,能为产品在本身的实用性之外增加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灵魂内涵,使产品本身的形象变得丰富层次饱满、富于个性化,“文化+”的这种特性正符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需求和实现路径;第三,“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识别,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要启动的*后一个创新动力源,是前期创新成果的综合性体现。当前,由于物流体系的高度发达、购物方式的信息化变革及消费群体的分众化趋势,都迫使企业越来越需要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市场身份识别——品牌,只有当“品牌+”实现了对“科技+”和“文化+”的统一融合,一个完整的创新才算完成,产业-企业才真正获得了核心竞争力。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17年度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显示,中国内地只有49个品牌入选,占总数的9.8%,这与中国经济体量全球第2的排名不相符合,中国经济的转型除了要解决产能过剩这一关键问题外,还要加快补足名牌产品产出、供给不足的短板。
二、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点启示
产业——企业普遍都离不开上述三大动力源的协同创新,但依据产品的物理形态、功能用途及与消费者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不同,在三大动力源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这里主要结合陕西实际寻找一些适合三种动力源协同作用的着力点。
(一)“科技+”、“文化+”与“品牌+”动力源共同作用下的农业升级
抓住传统食品消费与文化、审美、教育、保健等多种新的消费需求融合的农业转型新机遇,加大“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力度,2016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 ,略低于全国56.65%的平均水平,与江苏(66.2%)这样的领先省份差距仍比较大,未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智慧农业,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大“品牌+”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以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为大单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培育区域性的地标大品牌,统领关中诸如奶山羊、猕猴桃、葡萄、强筋小麦、蔬菜等,陕北诸如红枣、名优杂粮、白绒山羊等,陕南诸如茶叶、实用菌、“双低”油菜等的细分品牌群,改变单打独斗树品牌的方式,统一打造辨识度更高的区域性集团化农业品牌;加大“文化+”与农业的结合力度,大力挖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在自然生态空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由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延展农业生产链、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科技+”、“文化+”与“品牌+”动力源共同作用下的轻工业领域
这一领域的产品低端模仿同质化现象普遍,企业较缺乏进行产品附加值增值的主动性,特别是借助“文化+”“品牌+”等软性创新要素,该领域的产品主要是吃穿用这些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产品,软性创新往往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的升级改革空间。
1. 加深与纺织服装创意产业融合,促使创意时尚业成为我省优势行业和软实力新名片
国际众多一线品牌的服装无论在价值还是影响力上均遥遥领先,除了布料等生产工艺等科技因素外,它们的设计、包装都充斥着浓厚的文化独特性。中国起步晚,但近年也涌现出了一些自创品牌,收获了一定成功。2016年,工信部印发《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管理办法(试行)》,随后公布了*一批共12家(见表一),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目前全国已形成近百个纺织服装创意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心城市,这些创意园区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有的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我省本身拥有深厚的纺织产业基础、独特的乡间纺织艺术文化,但由于思想开放不够,多年来未能形成规模化融合效应,未来借助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在这一方面升级空间会很可观。一方面要加快“科技+”与纺织服装产业融合,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纺织服装创意园区,将传统技艺手法与现代材料科技相结合,研创独特先进的原料产品和加工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加快“文化+”与纺织服装产业融合,实行服装创意园区与文化创意园区联动发展,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现代文化、动漫设计等各类元素融入纺织服装业,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促进优化制造与设计、销售、消费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上游蚕丝等高端布料研发生产以及下游成衣销售、服装品牌塑造营销、会展等完整产业链发展成熟,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形成强大吸引力,也为我省消费品行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品牌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终促使创意时尚业在我省形成浓厚氛围,成为我省优势行业和软实力新名片。
表1 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名单(*一批)
2.加深与日用消费品等生产行业的融合,助力我省再次进入该领域实业*一梯队
近年需求外溢、消费外流频频发生,国内游客大量海外购物,购物种类已从以前的稀缺、奢侈物品等蔓延到了日常用品领域,而国内消费增速滞缓、产品大量积压,除了有国内产品技术仍具短板的关键因素所致“硬需求”不能获得满足外,很多日用产品从功能上已经完全可以比肩国外同类产品,但由于缺乏独特的文化创意挖掘,在产品外观、文化心理认同度塑造等“软需求”方面没有发挥工匠精神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挖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省曾依仗军工企业形成领先技术,热销民品、消费品在全国一度盛极,但随后多种因素导致在市场大潮中败走麦城,如“海燕断翅”、“如意嫁人”、“黄河断流”等典型事例。如今,全省正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在这一机遇下,一方面要鼓励陕企在日用消费品这样量大面广的领域积极借力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升级开发新产品,补足中高端领域短板;另一方面,要同时注重“文化+”的协同创新,用文化驱动探索需求端的喜好变化,提高定制化生产模式能力,及时调整“科技+”创新驱动方向,将产业-企业的发展由“硬发展”向“软硬结合发展”转变。
(三)“品牌+”动力源作用下的全产业升级
区域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发展,几乎所有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都已摆脱了地域限制,企业无一例外的需要借助品牌这个身份识别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效益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据2017年《中国500*具价值品牌》显示,我省仅有“陕汽”和“西凤”两个品牌上榜,且分别位于第194、337位,品牌价值为188.62亿元和100.12亿元,均处于第9阶层(见表2),对比全国其他地区,上榜品牌的数量和价值都处于比较弱势地位。其实我省有许多企业开发的产品非常有特色、品质优良,往往因为没有重视或者没有成熟先进的经验去塑造营销品牌,长期只能在较小的市场范围内形成有效影响,不能获得品牌带来的更高附加值,影响了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
表2 2017年《中国500*具价值品牌》价值范围分布
表3 2017年《中国500*具价值品牌》上榜地区品牌数量分布
未来我省普遍范围内的企业都要更加注重“品牌+”动力源的培育。一方面支持我省企业持续进行自主品牌塑造、推广和维护,将之作为一项长期、带有传承性、忠诚度的事业去规划和实施,在政策上让具备实力、有主观意愿并积极做出投入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自主品牌企业有机会获得与高新企业相同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适当鼓励条件成熟的优势陕企在境外对国际著名品牌实施有效并购,对其品牌名、研发体系、销售终端网络等完整产业链全方位收购,为我省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有利的借鉴和提升。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